-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本次媒体对话会到此结束。最后,祝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圆满成功!谢谢大家![15:37]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非常感谢几位媒体同仁和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讲让我们深受启发。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摘要刊登五位嘉宾的发言;会后,甘肃旅游部门还将认真研究五位嘉宾的发言,吸收他们的建议。[15:36]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在今天全新的媒介时代,未来的旅游业将会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全新领域和全新时代。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在传统大众媒介传播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依托新媒体传播,才能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旅游传播系统,催生新的旅游传播形态,达成新的旅游传播效果。[15:35]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当下的传播媒介是:从PC机、笔记本电脑、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终端。当下的传播路径是: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到熟人圈、朋友圈传播。当下的传播内容是: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当下的传播主体是:以供给者为中心向以旅游者为中心转变。当下的传播手段是: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传播向游客体验性传播转变。[15:33]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当下的传播模式是:“世界是屏的”,大屏、中屏、小屏,人们每天在各种屏幕之间切换,其中尤以手机屏幕为主,点击率、渗透率、下载量、访问量、用户粘性、桌面、入口、免费、流量、微博、微信、APP、二维码成为传播效果的关键词。[15:33]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今天的旅游具有的“人的移动”+“实时信息交互”的特征,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在旅游和旅游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具有广泛的、不可限量的应用前景。[15:32]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传统的旅游出行交通工具主要依赖飞机、火车和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自驾游、房车游更加张扬旅游的个性化需求,而移动通讯工具和实时导航技术成为自驾车、房车旅游必备的“护身法宝”,同时催生汽车旅馆、汽车餐馆、汽车营地、汽车影院等新业态的产生。可以预见的是,丝绸之路旅游,自驾游是最具优势的旅游项目之一。[15:31]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传统的旅游资源是以名山大川、文化古迹为主流、旅行社热销产品主要满足观光游览、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者,而基于散客旅游的是个性化、小众化的细分市场和长尾市场,开发体验性产品,使得农活、农作物和农村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如采摘、油菜花、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与度假休闲结合,养老养生与旅游结合,旅游经济演变成体验性经济,这种体验的全时传播和及时分享是新媒体传播的优势。[15:30]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作为中介的旅行代理商—旅行社已经风光不再,而在线旅行社(OTA)风生水起,基于移动通信的在线预订、移动支付、比价垂直搜索、图片搜索、地图导航、即时通信、游客点评(经验分享)、游客订制(UGC)、实时图文视频转播、位置服务(LBS)、导游导览……可以说传统旅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盈利模式将被颠覆。从传播学的意义来看,过去媒介的传播与旅游实体的经营是相互委托的关系,现在的新媒体运用和实体的经营完全融为一体,传播即经营,经营即传播,在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完成一切经营活动。[15:28]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传统的有组织的、全包价的团队旅游逐渐衰落,代之以散客潮时代来临,体现的需求特征是:无组织、无计划,临时决定,随机随意,随性任性,说走就走。传统传播方式面对这种变化失去了精准传播的目标,传播定位变得模糊,到底在给谁看?到底在给谁听?[15:26]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传统旅游宣传的媒介选择、内容诉求和传播方式基本满足了传统旅游的发展需要,依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旅游业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下,应对旅游业的全面转型需要,要有全新的传媒理念和传播思维,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新的需求。今天我们来讨论丝绸之路的旅游问题,从媒介的角度应该有一个创新应对。[15:25]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基于传统旅游方式的媒介传播,满足旅游景点介绍、旅游资源推广、组团集体游玩方式的营销、价格促销等等,采取的传播方式是发放小册子、展销会、门店介绍、户外广告、纸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依托发行量、收视率、覆盖率、受众面、有效到达率、忠诚度等传播要素进行的营销推广和广告诉求。[15:24]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旅游是人的时空移动与现实体验活动,交通和信息需求及其消费是其本质特征,旅游与媒介传播具有天然的对接关系。[15:23]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下面,有请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惠民教授做主题演讲[15:22]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新市场。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为中国旅游业向海外进军开辟了以“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运输大通道”为主干的广阔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打破省区界限分割,整合为开放的、共赢的、一体化的一带一路大区域、次区域旅游市场。[15:21]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新产业。《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五通”合作内容。随着“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实施,经济走廊、物流基地、海上丝路港口城市、丝路文化中心、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区建设推进,催生了和旅游密切相关联的大批新产业。[15:20]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新空间。 “一带一路”开辟了我国旅游创新发展的新空间。由此,18个省区,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旅游发展搭上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快车。新空间将加快化解长期制约我国打开国门、走向国际旅游市场的瓶颈,并大大提升我国旅游服务产业的规模和能效水平。[15:20]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新动力”。根据“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以“五通”为合作重点,我国将重新宏观规划旅游发展的框架布局。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运输大通道,是未来国际合作的旅游经济带。而国内五大区域将以“一带一路”确定的目标为中心创新旅游发展。[15:19]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新思维”,习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亚洲旅游资源丰富,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应该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让旅游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 “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的新思维,正在全面推动我国旅游创新发展,将大大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旅游业必然会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创新驱动的战略性产业。[15:18]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所谓“新机遇”,是指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使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国家交通、经贸往来、政府、旅游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改变”。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旅游已经可以通畅地进入世界发展快车道,而这个机遇是过去数十年都没有实现的。[15:17]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也是西部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伟大历史机遇。互联互通为包括甘肃在内沿线各省区旅游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思维、新动力、新空间、新产业、新市场。[15:15]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下面,有请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先生做主题演讲[15:13]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从国际经验来看,可以考虑甘肃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加大国际间合作,调动市场力量,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打造省级和市级的旅游投资集团,以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解决融资和运营管理问题。在全省打造一批重点项目,集中投资提升项目层次,并带动旅游产业上下游的垂直布局。[15:12]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在促进旅游和发展经济上有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地图上看,甘肃的地域形状像一根骨头,地域狭长,交通不便。作为西部省份和能源省份,经济欠发达。基于现状,需要将道路、服务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旅游同步进行,因此前期需要的资金多,解决融资问题是重要调整。[15:08]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今天甘肃再次迎来历史机遇,首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解决好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的问题,再进一步积极参与到包括政策沟通、货币流通在内的国家层面的国际大循环当中。[15:07]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来到甘肃,看片片汉简上古隶、汉隶、章草等古人书写字体的演变,看矗立在麦积山石壁上的北魏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幽暗却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能够感受到历经千年而愈发光彩的人文之美,这些都是甘肃发展人文旅游非常独特的优势。[15:04]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在我们提起丝绸之路时,也会提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在甘肃留下过他们的足迹。[15:02]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相信很多人,即便没有来过甘肃,也曾经读到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只是大家或许不曾留意,诗句当中的阳关、玉门、敦煌,就在今天的甘肃。[15:00]
- [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就是从今天的甘肃陇西开启了首次西域之行,此后开启了名动千古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探讨丝绸之路带给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时,甘肃所具备的优势,首先是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14:59]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下面,有请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女士做主题演讲[14:58]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五是文明绿色旅游。丝绸之路沿线生态脆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放开发的关系,加大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力度。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的旅游理念,自觉培育与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相一致的旅游品味。[14:58]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四是走出去。要把丝绸之路旅游打造成为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国际平台,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力度,拓展和畅通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更加注重利用民间交往渠道;积极建设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培育复合型、国际化人才。[14:57]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三是互联、互通、互利,共建、共享、共赢。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地域跨度大,丝绸之路沿线要打破行政壁垒、交通瓶颈、利益分割,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大景区、大旅游,真正做到以游客为中心,使丝路之路变得更加畅通,便利,实惠。[14:57]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二是深度融合。发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战略平台的集聚作用,将丝绸之路旅游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承、沿线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等深度融合,放大旅游的综合效应。[14:56]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振兴丝绸之路旅游业,要注意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品牌。要抓住丝绸之路旅游景点丰富,文化多元的特征,根据不同国家、地域和群体游客的需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养生旅游、特种旅游、体验旅游等品牌旅游,努力实现“专、特、高”,切忌陷入“散、乱、平”。[14:56]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丝绸之路旅游不仅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沿线省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相亲和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这一战略效应是其他很多产业所不具备的。[14:56]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在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专门提出加强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振兴丝绸之路旅游,就是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14:55]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都有力地推动了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发展,而“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丝绸之路旅游业带来了全球化,全方位的机遇。[14:55]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游走于丝绸之路,可以领略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遥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丈量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体会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激荡,触摸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迁。毫无疑问,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最显性的优势资源。[14:55]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河西走廊只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黄金带,以甘肃为例,历史上是多民族活动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区和再创造区,特别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标志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4:55]
-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不久前,一部电视系列纪录片《河西走廊》热播,很多人被河西走廊沿线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遗存、奇特的自然风貌、浓郁的风土人情所吸引。[14:54]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下面,有请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先生做主题演讲[14:54]
-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伟]: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突出[14:47]
-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伟]:我来过几次甘肃,今天去了嘉峪关,甘肃的这种边关文化,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少见的。[14:45]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第一位对话嘉宾——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先生做主题演讲[14:43]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下面,就把这些问题交给今天的对话嘉宾,大家一起聆听他们的高见。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参加今天对话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伟先生;环球网总编辑 朱研女士;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陈俊先生;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师 李明伟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惠民教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位嘉宾将围绕“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等主题展开演讲。[14:42]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甘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化解瓶颈制约,需要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2600万陇原儿女迎难而上、奋发努力,也需要媒体和各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如何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推动甘肃旅游发展,让绚丽甘肃走向世界?如何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现并超越历史上的兴旺与繁华?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14:41]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来到甘肃,深入了解甘肃之后,就会发现,这里是名符其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历史上,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咽喉要道,是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甘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变化,今天的甘肃成了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偏小,贫困比例较大、自然条件严酷,制约因素很多,目前仍处于全国的后进地位。在旅游方面,甘肃景点很多,质量很高,内涵丰富,但是分布松散、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置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14:41]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不到甘肃,不知道陇原大地的壮阔绚丽。我来到甘肃工作快6年了,对陇原大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无一不在感染着我,吸引着我。这几年来,我陆续撰写了论甘肃发展系列评论30多篇,其中不乏对甘肃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评。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甘肃?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如果没有对陇原大地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兴趣关心这里的发展。[14:40]
-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林治波]:甘肃省一年一度的旅游经贸盛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今天正式开幕了,这是在“一路一带”大背景下甘肃进一步向西开放发展的盛会。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就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这一主题共同交流和讨论。[14:39]